《等高線地形圖》教學設計
教學目標:
知識與技能:1.理解海拔、相對高度、等高線等基礎知識。
2.理解等高線的形成原理和性質。
3.能夠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判斷山體不同部位等高線形態。
過程與方法:1.通過自己動手繪制等高線地形圖,理解等高線的形成原理及特點。
2.通過組織學生探究活動,培養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。
情感、態度與價值觀:通過等高線地形圖學習,培養學生熱愛自然之情。
教學重點:1.理解等高線形成原理和性質
2.能夠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判斷山體不同部位等高線形態。
教學難點:等高線的形成原理和性質。
教學方法:直觀教學法、比較教學法、實踐探索法。
教學課時:一課時
教學過程:
導入:以嵩山最高峰----峻極峰的高度究竟是1491.73米,還是1140米引入海拔和相對高度。
探究活動:根據課本P24頁圖1.35討論什么是海拔?什么是相對高度?
學生回答:地面某個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做海拔。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高度叫做相對高度。
教師提示:對比二者差異在于參照物不同。
展示姚明與李連杰的合照,兩人的身高差是海拔還是相對高度?
學生回答:相對高度
請學生舉例生活中的海拔和相對高度的例子,用于進一步區分這兩個名詞。
海拔在圖上如何表示?展示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的過程提問什么是等高線?
學生回答: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。
活動:學生根據課件展示步驟,分小組利用學生課前制作的山體模型繪制等高線地形圖。
教師總結繪制過程,啟發學生觀察等高線地形圖相鄰兩條等高線差有何特點?
學生回答:都相差10米。
教師:這就是等高距,每一幅等高線地形圖只有一個等高距。
在山體素描圖上認識山峰、山脊、山谷,觀察素描圖上的陡坡與緩坡在地形圖上如何反映。
學生回答: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,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。
討論:山體不同部位等高線的特點
學生回答:山峰等高線閉合,數值從中間向四周逐漸降低。
教師啟發:閉合的等高線就是山峰嗎?
學生回答:還要滿足數值變化特點
對比山峰和盆地等高線。
學生回答:山脊等高線凸向低處,山谷等高線凸向高處
讓學生繪制山脊和山谷,同桌之間相互辨認。
教師啟發:如果坡度越來越陡,等高線會越來越密,當等高線重合時就是陡崖。
課堂練習題:1.判斷山體不同部位名稱.2.哪里可能會有河流?哪里適合攀巖?
3.上山路線選擇
學生談收獲: